close

最近找了兩個短期打工
一個是以前打工過的雜誌調查中心
另一個則是幫師大某系去學校發放問卷並施測
兩項其實都是請對方幫忙填寫問卷
再透過統計結果進行分析
標準的量化模式...




就打工而言 我自己蠻喜歡做這類調查的工作
可是如果以研究的立場而言
我會對這樣量化的研究方式有點質疑


兩項調查 一項是針對公司的CEO
一項是針對國小學生
在實際催收CEO問卷時 
常常對方都會說 我們總經理都很忙 沒有時間幫你們填寫喔
實際上我也知道 真正填寫問卷的 不見得是那些主管們
那麼這項意見調查的意義真的能反映原先設計的目的嗎?
而頻率過高的問卷 一再地電話催收 也已經對某些公司造成困擾了
對工讀生來說 大不了被罵一下 掛掉電話就沒事了
可是心中還是會覺得 
被我們很有禮貌地說「非常感謝您寶貴的意見」而催收回來的問卷 
終究只是被轉換成一堆數據 成為眾多分母中的一位~~
為了一次又一次的調查、出刊,
多一份數據的回收 卻可能影響了另一個人的情緒(或幹譙)
到底值不值得?
也許我臉皮太薄了吧~~


而實際去國中發放問卷的經驗也還蠻特別的
站在講台上說明時 還是會緊張
卻得裝得很鎮定 當國中生眼中的大哥哥
舉手發問的同學比想像中的多 都不會抗拒填寫 還叫我老師 真乖^^
國中生比我想像中的稚嫩許多 感覺好小
重回校園 也好懷念小時候的單純~
下週的高中應該就沒那麼簡單了吧 有點怕怕


雖然我覺得問卷設計蠻有重點的
但是對國中生來說 真正一題一題認真思考而作答的比例又有多少?
很多同學還是一題一題就這樣直接勾下去
而我們卻必須信任這種量化模型
用這些數據來勾勒出現在國中生的圖像
也許還煞有其事地去比較分析 得出結論
雖然我不會強烈地質疑批判量化
可是我覺得量化的研究方式對於社會學來說是不夠的
也不足以回答我對這個世界的好奇和待解謎題

我體內大概有質化魂吧~~
每次看質性研究或是看紀錄片都超熱血的
可是質性研究卻好像跟自己的某些個人特質相衝突
這正是我最需要克服之處
希望有那麼一天我可以做到~


這次的實際經驗 過程中不小心說錯了話
待人處事上覺得自己有時真白目
算啦~~應該感激有這次經驗 當作是一種學習
還可以犯錯的時候 趕快把可能會犯的錯都犯一次
要察覺別人的弦外之音 保持謙遜
以後的下場可能就不只是被酸一兩句那麼簡單了
說真的 錢也不多 還得抱著問卷跑那麼遠
但是只要自己有收穫 學個經驗 我想是值得的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Reru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